追剧《人世间》
最近,根据梁晓声《人世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热播,阵容还是挺强大的。
导演李路(作品如:人民的名义》《山楂树》等),编剧王海翎(作品如:《中国式离婚》《牵手》等)编剧2王大鸥(《人世间》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美术指导 王绍林(作品如:《情满四合院》等)。
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主配角都强大,旁白陈道明。因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里包含了我从小到大的年代,非常怀旧,还有说这部剧实现了老戏骨们的自由,所以很感兴趣。有同年代生活经历的朋友,来寻找过去吧,也找找茬,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
还记得小时候《渴望》在中央电视台上映,造成了万人巷空的局面,那时候娱乐方式比较少,看电视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老老少少的,有个现实题材的片子,都挺爱看。现在不一样了,不知道九零年代和零零年代的看到这部剧,是个什么感受。反正一开头,我就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东西。
比如:老照片。每家每户几乎一模一样的造型和排列,我到了初中的时候,还用这种相机拍过黑白身份照,颗粒状的,人都还找的挺好看,眼睛珠子都漆黑漆黑的,上面写一行什么什么留影。。
收音机,现在家里还保存了一台。老人们叫唱歌匣子。听小喇叭、听相声,听新闻。
几乎每家为了满足吃鸡蛋的需要,都有个鸡窝,还记得我爸引进的品种,就是图片里的这两种,称为:红克利斯和芦花鸡。还有白色的叫“赖航鸡”,我们家喜欢有颜色的鸡。
谁家没有这种军大衣,现在看起来还是挺好看的,关键是保暖实用。那时的哥哥们,挺稀罕穿上一件这个。我们就背军用书包水壶啥的。军用的这个那个,款式很受大众喜爱。。
总之看到这些,就挺熟悉的。故事的开头,就介绍了一个大背景。69年许多中国家庭都面对分离,一个是相应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锻炼(这里有知识青年,也有“走资派”的子女),比如剧中的老大,去的建设兵团;一个是去农村插队,比如老二,就计划到周围农村去插个队,老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大三线建设去的重庆,还有家里的女儿老二,偷偷跑去了贵州农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读书有专业的,会分配到工厂,比如我爸所在的整个班,基本就到了西北唯一搞雷达的军工厂。那时来自上海、南京、东北、陕西、河南的青年们,都这么聚在一个厂子里面。
所以这剧看着看着,就明白是从我父母年轻的时代开始的。
面对分别的一个仪式,就是到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一人分一张。老周家在墙上挂了那么多毛 像章,我家是放在大樟木箱子里。那时每个人都自觉戴一个,我就没赶上戴。
离开家对孩子和妈来说感受不一样,因为我爷爷的原因,奶奶走了两个儿子,我伯和我爸。剧里的老三得知自己被安排去插队,还有些兴奋高兴呢,可是当妈的就完全不同了,“谁去”“太小了”“太远了”几句台词,那种纠结展现的特好,还有当时女性的那种勤劳耐苦隐忍。
车站送行,绿皮火车很熟悉。小时候回老家过年,就坐的这种车。
那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很懂事,尤其老大。这个背影,可以代表当时无数的年轻人。
家里的老二,跑到贵州的原因,是因为她爱上的北京诗人冯化成去贵州插队,这是为了爱情。她留下 不告而别。于是原本计划去农村的老三得已留在母亲身边。为了这件事,父母都很生气,母亲说这是私奔了,父亲气的几年都不见面。
还有个一开始就很搞笑的角色。送老二去火车站往贵州跑的男同学,后来还负责了对家里的解释工作。他一直追求姐姐,总在一起,大家都以为他俩在谈恋爱,无怨无悔的亲手把自己爱的女人送到了情敌诗人那里。这个人叫蔡晓光。
这不就庆余年里的,一斗篷小刀的那个嘛。
当时家家烧炭火炉子取暖,一根烟囱捅到窗户外面去,也时而听说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旁白里说这一家五口里面的两个孩子,将会失去城市户口,我就不大明白为什么。完了不是还会回家吗?我妈说那时要求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会“工农商学兵”。也不知道这是个啥意思。
一转眼三个孩子就长大了。破二八自行车,标配。
就很奇怪,这部剧的发生地点在东北地区,生活在江辽省吉春市光字片(取景都在长春、吉林、白山地区。那么远,居然很多生活场景如此相似。可见当时大江南北都相似。
光字片远景,一看就是东北老工业区。
中景
近景
到处是冰棱子。
每家留一个, 周秉昆,留在妈妈身边的老三,被分配到红星木材加工厂。人都带这个帽子,后来发现这个帽耳朵绳,很容易让人揪。比如老三的帽子,经常被发小春燕揪。
时间一下跳到了1972年的木材加工厂,出了个杀人犯涂志强。因为出了杀人犯的单位必须派人到现场接受教育,厂里安排15个人去看枪毙,老三因为是杀人犯的朋友,就被安排上了。老三不想看朋友被枪决,就说自己胆小会做噩梦,厂长说,做噩梦就对了,就实现了受教育的目的,唉呀。
厂矿里的小孩都讲兄弟义气,打架斗殴常有的事。失手打死打伤的也有。涂志强行刑前连顶帽子都没有,周秉昆想把自己的帽子给他,还没来及说出口,一个不认识的人给了涂一顶新帽子。这人是水哥,涂在结婚前一天因为他犯的事。
水哥
看好朋友被枪决后,老三就晕倒了,回木材厂看谁都是涂志强。
由于整个人变得怪怪的,和领导闹了一番,就丢了工作。春燕和老三一起长大,小小年纪被分配到澡堂当修脚工,男的女的都爱找她修脚。她喜欢老三,变着法的要和老三好。挺喜欢春燕的,可爱,就是有点太直接了。
留城青年,只有一次分配工作的机会,老三每天假装上班,还托发小春燕在澡堂子给说个工作,春燕也认为两个人都在澡堂上班,可以出双入对,下班了还能探讨修脚的技术问题,也是尽力帮忙。因为澡堂子根本找不来第二个女修脚工了,春燕还是起到了作用。要了一个澡堂子没编制名额。但是老三感觉这个代价有点大,就是要和春燕成双入对的探讨修脚技术问题。
有人提醒老三,你哥的女朋友那个谁谁的爸不是管事的人嘛,找她说说啊。就赶紧去邮局打电话,打了个不知道转了多少个总机的电话给他哥。
当时还有发电报,按字收费,邮电局的这种工作服,我也见过的。我爸给家里发电报,用词都非常简洁。平常就注意凝练语言,关键时候就用上了,现在没有发电报的限制,人都变得很啰嗦。发电报真的考验语言组织能力,直接的收益就是省钱能力。
大哥的女朋友,在兵团附近的农场工作,下乡知青郝冬梅。父母受冲击生死未卜。
大哥的工作环境,比想象的好,这个家庭比当时很多家条件要好些。
大哥和郝冬梅钻白桦林这个情节,我感觉不太真实。
大哥得知蔡晓光的近况,就电报回家给弟弟说,工作的事找蔡晓光。小蔡在省重点大型国企拖拉机厂当主任,工作服也好看,也受人尊敬。老三以小舅子的名义进了厂区找到小蔡,商议着到酱油厂的味精生产车间某个差事。这里福利好、工作轻。父母那个年代,社会分层还不明显,高干子弟也在基层,现在剧里的情况很难出现,能从大众澡堂子里救出一个将军?能随便到拖拉机厂找到一个某某子弟?
虽然蔡晓光和酱油厂厂长关系好,但是备不住半路杀出个陈咬金。酱油厂革委会副主任曲秀贞同志认为,味精车间超员,出渣班组刚退出一个得严重风湿病的,缺人,周秉昆在木材厂干过,有力气,应该分配到出渣车间去。
哈哈 刘慧芳换了狠角色,像个男的,法官下放,开国少将的女儿:
蔡晓光也没办法了,让他先呆着。
看到这里,就感觉周家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大多数家庭,但是可以代表很多城市家庭。
周秉昆躲着春燕,就碰到了水哥和宾子。涂在临死前对水哥讲自己的未婚妻郑娟怀孕了。涂生前工资每月21元,水哥决定每月给郑娟30块钱,由于郑娟非常恨这两个导致涂死掉的人,所以只能托周秉昆带过去。
郑娟生活非常艰难,一个弟弟看不见,一个老母亲卖冰棍,还背着杀人犯亲友的锅,证还没领,孩子也没生下来。
弟弟郑光明,这不是小范闲吗?啤酒瓶底子看太阳,儿时的玩具。
熟悉的冰棍车,我们这都穿的白大褂带袖套卖的。
郑娟,只有一条棉裤,洗了就没穿的。知道了周秉昆的来意,一顿臭骂骂走了。
他妈和弟弟跟出来,实在活不下去了,请求把钱留下。
弟弟郑光明是个瞎子,也很有意味,这个小演员有前途。
周秉昆也没好哪去,这么大还穿的姐姐的毛裤,这种花毛裤也不陌生吧。
过年大家都会回家团聚,通过写信和电报联系。母亲不识字,得儿子代笔。能干的老工人爸爸在重庆搞建设,勤劳的妈吗在家里腌咸菜。
旁白:自从去过郑娟家,秉昆这个周家老疙瘩有些变了,他不再由于自己是光字片的青年而自我同情了,他心里又一次因为别人的命运,而暗自忧伤。这段台词涉及到为别人的命运忧伤的事。我觉得属于人性中有光的一面,谁说弱者不能同情弱者,或者弱者同情弱者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弱呢。
光字片被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块地,后来出现一个伤尊严的事,女青年都不嫁光字片的。
快过年了,在外的人往家里赶,家里的人就把年货备的足足的。老周决定在回家过年前,先去贵州看看姑娘到底嫁了个什么人?好人,就一块回去过年,不是好人,就这事没完。
他省吃俭用的买了面、弄了腊肉,放背筐里,带去给姑娘吃。
一到贵州,就遇到个托“孤”的小姑娘,因为狗妈妈被家里人杀了充饥,小狗眼见着没活路,就求着老周买,老周赶路哪还能带只狗,就拒绝了。小姑娘把狗往地上一放,说了句送给你了,就跑。老周很无奈地问,为什么非得给我呀?小姑娘说:因为觉得你是个好人 !这小姑娘真还没走眼。什么样的世道下,都有好人。
这小土狗真的挺土的,脸面上也是那么衰,不昂扬。中国的土狗,身价不高,却都很懂事。
二女儿周蓉,就是跑到贵州金坝村插队,和北京诗人冯化成背着家人结了婚。青山绿水,风景独美,抵不住人穷。
父女俩4年没见面,一见面都不知道该说啥。
姑娘在村里当老师,就住在山洞里的教室,条件比父亲想象的好一点。
女婿终于出现了,诗人出场就是不一样,不管环境啥样,内心总有花和远方。
三个人正在商量春节回家的事,一个干部来了,对冯化成严厉的训话,要求他定期汇报思想,不能离开。老周这才知道女婿是“地富反坏右”里面的“反”
老周决定就在贵州过年了。在对诗人的定性上,有一段台词。
诗人说,你打我吧,是我害的你们见不到蓉儿。
老周,我只打坏人,你是坏人吗?
诗人:我觉得自己不是反革命。
老周:政治这个东西,我们老百姓也看不懂,也无能为力,但我们老周家的家训,做人,德行第一。
两个评价维度,这还挺考验人的。能搅合在一起吗?能不搅合在一起吗?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人还是要先做好一个人,才能谈其他。
老大周秉义这边,也面临人生重大选择。因为文采好,被来视察的领导看中,想把他调进军区,副团级。前提是要和女朋友郝冬梅分手。要女朋友,还是要事业,成了棘手的问题。
同事劝他说:婚姻才是归宿,对男人来说事业最重要,有了事业什么都有了。但是老大最终选择了郝冬梅。确实是点到了,又温情了,现实是很残酷的。
于是老大也不回家了,决定春节就和冬梅结婚。
那年代信息相对闭塞,家里人还在殷勤的准备年货。拆洗被褥。
老三得到内部消息可以买到不凭票的肉,就叫了好兄弟分半扇猪。
这肉带回家太有面子了,男人把肉带回家,女人就连切带煮。那时候吃啥都香。
老周家餐桌上基本上就是发糕和包谷面。能吃口带油的,是最幸福的事,不存在浪费。
那时候的国营门市部,服务态度是不好。我去买过东西的。打个酱油啊,打个醋啊。最怕我妈逛买布的地方,等的难熬。
老三的工作条件有了改善,吕书记引进了出料机和风扇。
工人们没事议论领导也常有的事。但那种直接的对话方式,在今天是看不见的。
女干部都一个模样,很泼辣,不柔弱。曲书记把三个男的教育的都站不稳了。
曲书记就是马少将的姑娘。周秉昆救过她家老爷子,她还解释了之所以把周秉昆放到出料班是因为不希望他通过关系走歪路,还年轻,未来还很长。的确,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帮理不帮亲。放现在看一看,显得很傻。礼失求诸野吧。
(图片来源于爱奇艺视频)
未完,点击以下标题阅读更多